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史博览 >党史事件 > 正文

党史事件

情系祖国 光照千秋

情系祖国 光照千秋

发布时间:2010-01-19 党史研究室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0-01-19

——记新中国铁道科研发展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泮明

牛卫国  全四清

在南阳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沃土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南阳地区志·人物》中,看到南阳当代名人李泮明的简要记载。他的闪光人生尤其是他对新中国铁道科研发展事业的卓越贡献,驱使笔者意欲进一步了解其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后几经辗转,我们有幸在京见到了李泮明的夫人白杰老人,女儿李大雁、李二雁和原中国铁道科学院(下简称“铁科院”)副院长尹令昭等10余位老干部。他们亲切而又生动的回忆口述,以及一摞摞叠厚盈尺的院史资料,使我们得以追寻一段行将尘封而又厚重的名人史迹。

忠诚——奠定事业的基础

李泮明的辉煌履历,印证着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1914年,李泮明出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英庄乡东堤上村。9岁随父外出读书,1931年考入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在校受进步教员任白戈(后曾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等人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32年,他怀抱科学救国夙愿,考入山东工程训练班土木科,1934年毕业后从事公路建筑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高薪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突出的学业水准,参加了中共中央经济考察团。1945年2月,在抗日军政大学任训练部军事助理员兼教员、高干队数学教员,在干部训练队任区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45年至1952年,李泮明先后任梅河口东满铁路局工电部副部长和通化铁路局监察委员、运输司令员、副局长,中国东北局驻朝鲜平壤办事处主任,东北铁路总局工电部副部长、铁道纵队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长,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副局长等职。期间,他在领导抢修和恢复东北、津浦、京汉、西北等铁路线的过程中,根据党中央“战争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的指示,转战南北,亲临前线,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扬和通令嘉奖。

在1952年后的30年间,李泮明投身于祖国铁道科研发展事业。历任国家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副所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代理党委书记,第一届中国铁道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理事,中国土木工程隧道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期间,曾担任中国驻越南铁路顾问组组长,帮助越南恢复建设铁路,荣获越南政府二级劳动勋章。

李泮明对党和人民忠贞不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不改变对党的高度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饱满热情。白杰老人自豪地回忆说,青年时期,老李放弃大城市的优厚生活享受,不远千里奔向延安,不论工作生活条件多苦多难,始终心定志坚跟着党走。文革期间,他因为保护知识分子常挨批斗,也从不惰志。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右倾不右倾要靠实践来检验”。其女儿李二雁回忆说:“爸爸住院期间,还让我给他重读了三遍《共产党宣言》。”

正是因为李泮明较早接受并一直坚守马列主义信仰,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才使他炼就了大度、忠诚的品格。正是因为厚学博采和拥有科技兴国的炙热情怀,才使他成为中国铁道科研发展的栋梁之才;正是因为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无比热爱,才使他逐步锻造成为把握科研规律、熟悉科研管理的专家。他像一位优秀的舵手,与铁科院“一班人”引领着坚强的团队,坚定不移地行驶于党所指引的正确航向上。

奋斗——积淀业绩的辉煌

在李泮明身上,始终保持着贫苦农民儿子那种奋发向上、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而超乎常人的专业才干和领导艺术,又为他毕生岁月的打拼添加了能量、助攀了高峰。

延安时期,他在参加中央经济工作考察3个月后,凭借坚实的学业功底,悉心绘制地图、编写报告,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热情赞扬;抗大任教期间,他彻夜不眠编写数学讲义,八路军、新四军旅以上高级干部大凡听过他的讲课,无不给予好评。徐特立誉他为“抗大的年轻数学家”,郭化若称他“能够结合地理和军事实际讲课,不是一般的好,是特别的好,难得的好”。

上世纪50年代,他科学分析铁科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建议提出“16字发展方针”——学习苏联,结合现场,联系各方,培养干部,有力促进了铁科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1956年,他响应党中央关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组织制定铁科院12年规划,有力推动了铁道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61年,聂荣臻亲自主持制定了《科技14条》。贯彻落实这一《条例》时,他主持制定铁科院“八大制度”,展显出强有力的综合协调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铁科院因业绩显著受到国务院的表彰。1964年,他领导组建的“501”、“5998”国防科研课题组,承接了国家高速火箭撬轨

试验工作,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李泮明亲自主持铁路牵引动力技术政策座谈会,提出了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的建议。他以很大精力组织进行青藏铁路线科技攻关,完成21个有关盐湖冻土试验工作的科研任务,提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勘测设计细则,为在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铁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铁科院因此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作为铁科院的业务副院长,他一直倾注于全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尖端业务打造。早在50年代,他就力主建立机务研究所、金属化学研究所、情报研究所,将原来分散在大连、唐山、北京三个地方的机构和人员集中到北京西郊办公,在国家部委中第一个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内部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的阶梯式结构。1978年,铁科院报请国家批准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科研单位;1982年,又报经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并从社会上调集了100多名学科精英充实到铁科院工作。铁科院上上下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铁道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到80年代初期,全院职工已经达到3532人,其中科技人员1872人,拥有仪器2万多台(件),生产、生活用房13万多平方米,图书资料21万多册,获得研究成果1800多项。郑中岳研究员说,30年来,从铁道科学研究所成立,到后来铁科院的发展壮大,李院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开拓者、奠基人。

李泮明对中国铁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孜孜致力于中外的合作与交流。其大女儿李大雁深情地说:“记忆中,爸爸经常出国考察。”他倡导的开拓与西欧铁路联盟成员国的科研合作、恢复和发展同东欧铁路合作组织的科研关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铁路科研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之前的破题之作。铁科院史料记载,上世纪70年代,李泮明带团赴英国考察现代铁路建设工作,走一路研讨一路业务。我国驻英国使馆官员称“这才是真正的考察团”,并受到时任国家计委主任袁宝华的高度评价。

坦荡——经典人生的“标本”

李泮明胸怀宽广,刚直不阿。他在铁科院是出了名的“炮筒子”,实话实说是他深受广大干部职工拥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常常因此被人抓“小辫子”,成为政治运动中被无限上纲上线的“证据”。他的夫人白杰常常开玩笑说他是“机械的、古典的马列主义者,是毛主席提倡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最忠实实践者”。有一个小故事,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坦荡。一次,某领导在跟李泮明谈话中问:“我们能不能研究出不冒烟的蒸汽机车呢?”这是一句很外行的“大白话”,蒸汽机车岂有“不冒烟”之理!但李泮明这个“炮筒子”又如何能够保守外行领导“口误”的秘密呢?

李泮明作风务实,关心群众。平时铁科院的干部职工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心里有什么疙瘩,总爱向他倾诉,他也常常敢为“平民百姓”仗言,由此赢得了“知识分子贴心人”的美誉。铁科院原金属化学研究所主任王善彰老人啧啧称赞道:“记得在‘三反’时,院里留美学者金允文被法院判定是贪污了一千多块钱的‘大老虎’,副所长职务被撤掉了。但李院长感到很多地方有蹊跷,就派我和另一个人前去调查,跟原来举报他的那个人谈话。举报人最后坦言‘讲实在话,金允文一个钱也没贪污’。我们向李院长汇报后,经过多方面工作,院里很快恢复了金允文的原职。李院长硬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事给翻了过来,真是不容易呀!”

李泮明敢作敢为,忠于职守。“我当时还没‘解放’呢,他就动议任命我为化学研究所行政负责人,后正式宣布为所长。”郑中岳研究员回忆说,“文革”期间,李院长曾被短时间免职。但他刚一复出,就大胆提议任命“有争议”的干部,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业务能力非常强的李家驹也因此摘掉了“帽子”。茅以升院长社会活动繁忙,院里的日常工作大都由李院长组织操办。李院长去世后,茅院长专门写了《知识分子的贴心人——怀念李泮明同志》以寄托哀思。文中写道,李泮明是自己的马列主义启蒙者(两人曾三天闭门彻夜长谈),他“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

李泮明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他从铁道总队转业时就是高级干部,延安时期就拿近百元大洋工资。20多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级别,几次失去了调整的机会,但从不计较,不在待遇上跟人攀比。他住陋室小屋多年,同志们劝他调一下住房,他说“这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困难的同志还没有房子住呢,当领导的不能搞特殊化”。

这就是李泮明,一个坦荡到了赤裸和“傻冒”程度,而受到众人认可、敬重乃至推崇的一位好党员、好领导。

献身——诠释生命的意义

李泮明倾注全部身心于铁道科研发展事业,倾注满腔热情关心知识分子,常常不分昼夜工作,过度透支了体能。谈到李老的溘然长逝,李泮明的夫人、耄耋之年的白杰老人泪流满面。1982年1月16日晚,李泮明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里,一边吃饭一边给老伴交待:“明天西北所总工徐帮栋、副所长王朱贵来家谈工作,中午在这儿吃饭,你准备一下。”年近古稀的他一点也没有觉察到死神的悄然降临。当夜,李泮明坐卧不宁,喊醒老伴说心里发慌,当老伴叫醒儿子、邻居帮忙和医生赶来抢救时,他已经瞳孔扩散,撒手人寰了。

李泮明辞世噩耗不胫而走,铁科院广大干部职工闻讯纷纷前来

致哀,悲痛的场面可谓撕心裂肺——茅以升院长眼含热泪道“我们相处三十年,话还没说完呢”;有的老干部在灵前说“你是最理解我们的好领导”;一位经李泮明帮助治好眼睛的同志哭得不醒人事;一位工程师泣语“我家几床被子你都知道,现在我们生活好了,你却离开了我们”……

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夫妇和中央办公厅、铁道部、中国农业银行、国防大学、山东省等80多位省部级领导纷纷到家致哀。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三次失声痛哭,写下挽联——“延水育英才施教有方初脱颖,首都重聚会创新无命痛何如?”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李泮明追悼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勇、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等许多党政军领导送来了花圈。铁道兵政委崔天民、司令员郭维城等800多人参加了追悼告别仪式。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廖诗权在悼词中称道:

李泮明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了40余年,积劳成疾,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李泮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李泮明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薄纸有限,怀念无垠。李泮明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国铁道科研发展的史册中,镌刻在共和国杰出贡献者的丰碑上,镌刻在故土家乡人民的心田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