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彭雪枫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郸城的故事(之二十五)
彭雪枫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郸城的故事(之二十五)
发布时间:2018-07-09
彭雪枫对后方医院十分关心。游击支队于11月20日回征睢杞太,路过鹿邑县城时拜访了魏凤楼,就医疗设备、医药配置、给养被服及安全问题进行了商讨。彭雪枫说:“魏司令,部队根据形势此次征战睢杞太,也是为了巩固睢杞太的形势,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部队必然要与敌人进行恶仗。有战斗就有牺牲有负伤,从战场下来的伤病员转移到后方医院医治,医院的后勤保障和安全,就让司令多操心了。”
魏凤楼说:“彭司令,你放心吧!有俺老魏和参谋长在,保证医院的一切医务工作正常开展。老彭,日军的气焰非常嚣张,此次征战一定有恶仗,您要注意安全哪!”
“谢谢魏司令员的关心,杀敌打鬼子哪有不流血的。”又对在场的张爱萍说:“爱萍,魏司令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医院的事你多操些心,为司令多分担分担。”
张爱萍答道:“两位司令员尽管放心,我亲自过问,从医疗上、后勤上、安全上,保证万无一失。”待起程往柘城方向开拨时,彭雪枫又再三安排张爱萍到汲水后方医院看看,还特意嘱咐张爱萍一定把工作做细做扎实,确保医院不出意外,医疗工作正常开展。
之后,彭雪枫转战睢杞太,魏凤楼与张爱萍多次到后方医院,对伤病员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同林士笑等人对伤病员的医治、药品贮备及生活问题进行研究,医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魏凤楼也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加以解决。
后方医院主要负责新四军游击支队和专署保安司令部所属部队伤病员的医治。除此外还兼收一些患病的群众,有时也为看不起病的群众诊治。医院工作量非常大,最多时每天诊治病人120多人次,陆续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也有二三百人。为伤病员准备的床位不够用,只好临时暂安置在群众家中。这样以来,伤病员多医务人员少,林士笑等医务人员就更加忙了。为使战友能尽早康复,返回杀敌战场,医护人员只有“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了。
同时,后方医院党支部抽出业务骨干,举办不脱产的医务人员培训班,当地或从外地来的20多名知识青年参加了培训。边学习医疗知识,边协助医务人员对伤病员进行护理。医院还组织了抗日宣传队,常在街头和附近乡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战,写墙报,画墙画,营造抗战氛围,坚定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利用集市,在群众聚集的地方,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广大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汲水集北头出身贫苦的农民郭成玉思想积极,同宣传队一道编写墙报,他编写的“两党统一国家兴,十架飞机在空中,四乡大军练齐备,一心要把日本平”,“贫苦大众争入伍,奔向战场杀日兵,保卫家园都出力,人民才能得幸福”等等,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极易在群众中传播。
医院还注重同群众搞好关系,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来看病,遇到困难医院都帮助解决,群众非常感激,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使党在当地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当日寇侵袭汲水附近时,周围的群众自发组织,帮助医院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点。而当地的群众无论大事小事,比如生老病死、婚姻大事、邻里纠纷等也总都找林士笑他们商量帮助解决。老百姓真正把新四军的后方医院当成自己的医院,新四军的人当成最亲的人看待了。医院党支部还在医务人员中发展一些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后来部分人员参加了新四军。
1939年1月8日,游击支队从白马驿开赴亳永地区,夜袭芦家庙、包河湾过年、书案店卖马后,又准备南下“淮上”,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4月25日,日军第三次占领鹿邑县城。为了更好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支队指战员的战场救援,林士笑等7名支队医务人员及要求参加新四军的医务人员高学忠、宋明才等人,从后方医院撤回新四军游击支队卫生处工作(林任处长),随支队战地医院转战豫皖苏边区。
游击支队的医护人员撤走后,医院仍作为鹿邑县医院存在,由汲水集搬到左集大庙内,继续收治魏凤楼部的伤病员并为当地群众治病。院长由副院长孙灿然接任。1939年4月底,又迁到时属沈丘管辖的石槽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