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彭雪枫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郸城的故事(之二十四)
彭雪枫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郸城的故事(之二十四)
发布时间:2018-06-19
新年元旦是“随校”开学以来最热闹、也是学员最快乐的一天。学员休息一天,参加了部队的庆祝活动,观看了拂晓剧团演出的生动活泼、深受军民喜爱的《打鬼子》《军民合作》等文艺节目。支队为改善生活,学员也同战士一样每人领到了一块银元。返回学校后,又在学校院中,在从延安来的俱乐部主任沈秋霜同志的指挥下,学员又自编自演了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使随校文娱活动生气活跃,热闹非常。
部队东进后,随营学校同后勤部队一道,踏着雪泥,迎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前行。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扑打在战士脸上,茫茫四野,积雪盈尺,天地间被雪笼罩,分不清路沟。随营学校的供给员没有筹集到粮米,仅征来一筐生红薯,一天两夜没吃饭的学员,每人只喝了两碗红薯汤充饥御寒。
在严寒和饥饿面前,大家毫无怨言,学员们提出要向爬雪山过草地的英勇红军学习,战胜寒冷与饥饿。在体会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乐趣中,向着东方,唱着战歌奔赴抗日前线,投向杀敌的战场。
后方医院医军民
新四军游击支队窦楼首战胜利后,部队为了迷惑敌人,经“之”形转移,10月29日到达汲水集,支队作短暂停留。支队首长听说汲水集有个1937年秋设立的平民医院,因兵荒马乱已关门,院长是孙灿远。彭雪枫到医院一看,见只有两间草房,十几种药品所剩无几,医疗器材也锈迹斑斑,有的已经不能使用。30日,支队进驻鹿邑东南刘大庄等几个村庄进行休整,11月7日举行了“十月革命节”纪念大会。根据敌情、任务和睢杞群众要求,支队决定回师睢杞太打击敌人。彭雪枫思考再三,把建立后方医院的想法对吴芝圃、张震、萧望东和张爱萍他们说:“今后部队要行军打仗,同敌伪作战频繁,虽打击消灭了敌人,但不免战士挂彩受伤,随着回征睢杞太,战斗更加频繁和激烈,伤病员增加在所难免。从当前形势看,为适应战斗需要,做好医疗准备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解决战士负伤医疗救治的问题。我们在汲水集看到的平民医院,如果把它给恢复起来,作为新四军的后方医院。虽说医疗器械简陋,药品少,但总比没有强,支队再困难,也得保证伤病员最低层次的医治。等医院建起来后,也可接收魏司令的伤病员。”大家听后表示赞同,认为确有必要建立后方医院。
当时的形势是:鹿邑北面的商丘、西北的柘城,西面的太康、淮阳等县城均已沦陷,被日寇占领。鹿邑县城于1938年6月1日沦陷后虽已收复,但仍在日寇窥伺之中。汲水集在鹿邑县城南约20公里处,距支队留守处刘大庄不到15公里,地理位置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司令员指示即将到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的张爱萍,把支队建立后方医院的事向河南第五战区保安副司令兼鹿邑县长的魏凤楼进行通报一下,后方医院也可作为鹿邑县抗日游击总队的后方医院收治伤病员。张爱萍见到魏司令后,把彭雪枫的想法向其进行通报,征询其意见。魏凤楼考虑片刻后表示赞同,对张爱萍说:“这个想法太好了,我完全支持。参谋长,这样,以县府的名誉,购买些医疗器械和药品,尽快把医院建立起来。”
得到魏司令的支持后,后方医院于11月中旬正式建立,医院对外称鹿邑县医院。医院设立门诊、住院病床、手术室和药房。支队派卫生队队长林士笑任院长,宫伯奎任政治指导员,张紫筠任看护长,另派医生郭德庵、李庆华,管理员于友江,司务长张自信,司药李景霞等5人。原平民医院院长孙灿然聘为副院长。
全院共有工作人员35名。除正副院长外,还有会计卢桂林,书记员(秘书)展德楚,通迅员吴有国,医生刘志学(群众称刘军医)、孙丕成,司药董有功、张志军,看护员姜玉璜、宋明才、周玉山、郑成、杨向荣、朱兰仙、王振民、张玉民、王汝民、卢松林、高学忠、李振民、孙耀明等。当地开明绅士老中医王德茂也主动参加医务工作。门诊设在汲水集十字街路北一个有11个房间的独院里,病房设在集北头的大庙里,总计有10余间。后方医院成立后,将原在刘大庄支队留守处养伤的50多名战士转移到这里进行医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