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_西峡概况_西峡县情_西峡党史方志网_南阳党史方志网
今天是: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西峡党史方志网 >西峡县情 >西峡概况 > 正文

西峡概况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

发布时间:2024-12-04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2-05

【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原始人类活动遗址有跑马岭、老坟岗遗址以及杨岗遗址。

跑马岭  旧石器出土点,位于今西峡县城东南的跑马岭上。1984年4月,河南省博物馆在西峡调查旧石器文化遗存时被发现。遗迹南北延续5公里,由北向南,在大沟口、龙头湾、小沟岭、西沟岗、土门、冢岗、莲花寺岗和赵营等8个地点均发现有旧石器,共出土200多件,均出自老鹳河左岸的三级台地红褐色黏土层中。依区域地质调查表明,该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更新世中期,出土旧石器的地层,是一套河湖相堆积层,厚约200米。所获石器一部分来自地表,不少石器表面黏附了很多钙质结核。一部分石器是直接从红褐色黏土层里取出,石器所在地层层位含有较丰富的钙质结核。出土的石器可分为石核、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大型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雕刻器等。以石核和石核砍砸器较多。大型三棱尖状器与陕西蓝田、河南省三门峡等出土的相似。扁舌状石片与湖北省房县兔子洼早期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相同。屋脊状雕刻器与山西许家窑遗址出土的比较接近。圆盘状石核砍砸器是比较特殊的类型。文化性质具有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一些过渡因素,就其加工较细的尖状器和层脊状雕刻器的存在,表明当时正处于旧石器文化早期向旧石器中期文化过渡时期,证明在距今6000年以前西峡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老坟岗遗址  位于五里桥镇封湾村庞家营北,1959年初发现。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上层为耕地,中层为浅黄土层,下为浅灰土层,省、地、县三级文物工作者曾于1962年、1976年、1981年3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挖掘,发现文化层厚度1~3米,内含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及烧土等。经鉴定,老坟岗遗址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深腹罐、敛口钵、葫芦口尖底瓶,是半坡氏族类型常见的器物。该址亦具庙底沟类型特点,出土有双唇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釜等。198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岗遗址  位于五里桥镇杨岗村黄营,北依山岭,东临鹳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约4米,地面散存大量石、骨器和烧土。1976年和1981年,省、地、县文物工作者两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经鉴定,发现器物接近龙山文化,亦有仰韶晚期文化特点,可能是一处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古城址有白羽城遗址、鄀国故城、析县城、汉王城、菊潭县故城、於邑故城、东淅阳县故城、修阳县故城。

白羽城遗址  位于西峡县城莲花寺岗,始建于周襄王十六年(前636),此后改称析,为楚邑。城址轮廓近方形,城基保存较好的部分在西北角、东北角及东面、南面。东城墙长约700米,南城墙长约500米,西城墙长约750米,北城墙长约400米。东西两面紧临岗崖,西北隅残存北城墙一段,断崖夯土层明显,每层厚约8厘米,并可见东、西、南城门遗迹。古城内散布大量红色和灰色绳纹瓦片。城南端断崖上暴露着1米多厚的文化层,土色褐红,内含大量陶片。1956年,在古城内发现古墓葬多处,其中一座出土有陶鼎、陶敦、陶壶等,年代为战国时期。另一座出土有长方形石片,陶鼎、陶瓮、陶井、陶灶,年代为汉代。1989年,在北城墙外沿下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有铜鼎、铜敦、铜壶、铜剑、铜盘等器物。据考证,白羽城遗址上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延至西汉。其建筑风格与布局,是研究中国历史上中小城市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1986年11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鄀国故都城  位于今丁河镇邪地村后岗。城址南北长750~800米,东西宽400~500米,面积3.7万平方米。城垣早废,表面土层较厚。据考察,城址在今地表下1米,周代文物不多,仅在城东南部发现少量西周陶片,而汉代陶片较多。

析县城  故城与白羽(析邑)故城东西并列。位于莲花寺岗西侧、鹳河东岸之平坦地带(今县城北何家营至重城一带),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500米,文化层厚1~4米,出土文物有陶鬲、西汉五铢钱(新莽时货币)、汉代铁釜、板瓦、筒瓦、隋代五铢钱、唐开元通宝、莲花纹瓦尖、宋代瓷碗等,其中发现隋代五铢钱4次,共出土1000千克。民国《内乡县志·建置》载:“内乡旧县城,隋时筑于内乡保三渡河东十里许”,即指此城。

汉王城  位于今二郎坪镇东3公里汉王城村,墙基仍存,东北角城墙完整,南、西两面墙建于小山顶上。城墙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土石结构,夯打层明显。土层中可见汉代筒瓦、板瓦碎片。世传汉高祖伐秦,道经其地,筑此城以驻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楚“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时内乡县治在西峡口)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公元前298年,秦取楚之析等15城之后,楚之势力日下,遂在郦城以北、湍河两岸构筑长城,防秦入侵。汉王城位于秦楚交界之深山要冲,可能系楚长城之城堡,刘邦进军途中曾驻扎于此,后人遂称“汉王城”。

菊潭县故城  址在今丹水镇菊花山东侧之石盆岗,为唐所置菊潭县治(一说在袁店村北岭)。五代后周废菊潭,故城逐渐荒落。於邑故城春秋时期楚置,战国归秦。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秦孝公封卫鞅15邑于商,号商君。公元前313年,秦派张仪使楚,劝楚怀王与齐绝交,秦愿还商於之地600里。上述之商,乃周之商国,秦之商邑,故址在今陕西省商州城东85里。所指之於,乃春秋属楚、战国归秦之於邑,故城址在今西峡县城东70里之丹水镇於涨坪村(一说在今淅川境)。

东淅阳县故城  东淅阳县,南北朝时北魏置,与同属淅州淅阳郡之西淅阳县(州、郡、县治均在今县城北关重城)对称,县治在今丹水镇七峪村故城址。南梁改东析阳县为石人县,西魏因之,北周县废,其辖地并入中乡县。

修阳县故城  址在今桑坪镇柴林扒村,为南朝所设之修阳县县治所在地。修阳县始设于东晋末年,其地原系汉析县之北乡,与其时并存的析县同属荆州顺阳郡。南朝刘宋时,修阳县属雍州顺阳郡。萧齐时,属雍州宁蛮府析阳郡。北魏设修阳郡,领修阳、盖阳二县,修阳郡、县治均设于此城,仍属析州,后废。

【名地】名地有哪吒庙、屈原岗、菊潭。

哪吒庙  三太子哪吒庙位于奎文村南约3公里的哪吒山上,山顶有一空地,地上古庙遗迹清晰可辨,为哪吒行宫遗址。原庙为砖木结构,庙内神座高1米余,上有哪吒彩绘泥胎坐像1尊。相传哪吒曾在翠屏山显圣,四方远近居民俱来进香。抗日战争时期庙毁于日军的炮火。现遗址上存有台湾新竹敬显宫朝圣团于1990年3月所立的“西周中坛元帅神庙遗迹”石碑一通。1999年,该团又出资120万元,在传为哪吒出生地的奎文村杏花屯建成具有东南闽浙古风格的哪吒祖殿1座,面积200平方米,古朴巍峨。

屈原岗  在今回车镇西南的山岗的路旁有一碑,正面楷书——屈原岗。碑高200厘米、宽65厘米、厚18厘米。碑阴为清人邱铭勋撰写的序文,时间为清宣统三年(1911)。碑文约500字,介绍了该岗以屈原命名的来历。传屈原曾自楚都追至此岗,劝阻楚怀王入秦未果。村里原有1座屈原庙,庙里有屈原披散头发、面孔向天的行吟塑像。为纪念这位大忠臣,该村亦名为屈原岗。

   位于今西峡丹水镇菊花村菊花山的北坡。在两山环抱中,有一平坦如砥的大湾,四围林木葱笼,中间一湾波光潋滟的湖泽,清淳的菊花水由谷漳流泻于此,和由西北而来的丹水河相会,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菊潭”。元、明以后,此潭逐渐干涸,仅北坡山坳中上寿洞内有一水泉,形成半月形水潭。直径0.6米,宽0.8米,深0.5米。四时皆满,饮之甘洌清香,且可洗眼治病,游客时来探胜。早在公元1700多年前,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载:“析(即今西峡)有菊水,出析谷”。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述“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涧,溪之异名也。溪旁悉出菊草,溪涧滋液,极甘美。”东晋葛洪《抱朴子》述之更详:“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谷上左右生菊草,菊草坠水中,水味为变,居民饮谷咸寿。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寿八九十岁。至隋以菊花命名,改郦县为菊潭县。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风谷通》有详细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以其山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下寿七十八十者名之大火(即夭折)。”明代李贺的《一统治》也说:“菊水……重于诸水,旁生甘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至百岁以上。”由于菊潭名胜,甘菊诱人,历代文坛巨子多来遨游,留下许多诗词。最早的要数唐代李白、孟浩然了。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昔在南阳城,惟食山中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光,颓然清歌发。”司马光《菊潭》诗曰:“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台,正以参苓药,因之植紫台,愿兼金掌露,同入柏梁材。”苏辙曾游菊潭诗曰:“五月园无献白菊,路上行人多老翁。叶是皤蒿花似棘,未宜漂放在杯中。”皆描述了菊水的养生价值。金元之间的元好问也曾留下歌咏菊潭的诗篇。明有杜士俊,在山上建上、中、下三寿洞,又建七高祠、李孟祠以志其胜。清康熙《内乡县志》将“菊潭秋月”列为古内乡八大景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李孟祠和七高祠被毁。1983年后,丹水镇政府出资重建,弘其旧制。

【革命遗迹】革命遗迹有育德中学支部纪念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马鞍桥、烈士陵园。

育德中学支部纪念碑  1940年10月,育德中学(由河北保定迁入西峡)成立中共支部,领导进步青年建立读报组,开办宣传墙报——《一齐冲》,组织话剧团、歌咏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遭国民党特务及地方武装破坏。在育德中学故地(今县二高院内)存西峡县委、县政府所立“中共育德中学成立支部旧址”纪念碑一通。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马鞍桥  在重阳镇芦沟村的豫陕古道上,有一个马鞍状的拱形石桥被称为马鞍桥。1945年4月初,日军第110师团在连续攻陷西峡口镇和奎文关之后,以其主力第139联队和战东第3师团主力一部,共约步骑兵2000人,战车10余辆,沿宛坪公路西犯,企图占领西坪,威胁西安。此前,国民党第31集团军共4个师在马鞍桥附近布置了一个布袋阵,以背靠分水岭的马鞍桥为袋底,预先构筑了坚固工事,计划在此与敌决战。4月4日,日军由重阳店沿公路向马鞍桥进攻,双方展开激战。5日拂晓,敌人以坦克为先导,猛攻马鞍桥,但被击伤坦克数辆,敌中路攻势顿挫。其后集中步兵重点进攻马鞍桥南侧之芦山寨,扼守此寨的第78军新编42师127团官兵前仆后继,英勇还击。敌又调集兵力攻击马鞍桥北侧的桐树营,企图绕过马鞍桥攻占西坪,也被新编43师击退。5日下午,国民党军机动作战的4个师从公路两侧全线出击,敌139联队陷于三面被包围的困境,遗尸300多具,掉头向丁河、半川方向溃逃,从此再未能西进一步。马鞍桥由此成为豫西南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  1964年,县政府拨款在土门岈公路西建烈士陵园。园中树烈士纪念碑1通;建纪念堂1座,内存西峡英烈名录和部分烈士遗像、骨灰盒;有烈士白涛等墓葬26座。为西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建筑】古建筑有黄石庵、燃灯寺、石龙堰、莲花电站。

黄石庵  在道教圣地老君山南坡的羽状山脉中,有3条谷河,溪旁苔地片片,山坡郁郁葱葱。古代道教大师们,认为老君山南坡地貌恰似老君手中“一气化三青”宝物的形状,于是在这3条河谷台地中,选择风水宝地,建筑3座老君行堂,回龙寺于左,细辛庙观于右,黄石庵居中,三庙相距12公里,以显示“一气化三青”的神气。三座庙堂规模大,质量好,设施全,在深山僻乡罕见。其中的黄石庵位于太平镇黄石庵村,1977年6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古庵,后又被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庙碑记载,此庵始建于唐,盛于宋,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修葺。规模最大时有房舍46间,山门前72道台阶,对面为戏楼。其距老君山峰顶10公里,是南达山顶必经之路,因而成为信徒朝拜老君山的“驿站”。清末开始颓败,但仍不失名刹古庵风采,民国年间仍有道士数人,来往香客颇多。现在黄石庵尚存大殿、山门、厨房、马厩32间,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大殿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庙内外有古松柏8株,依然挺拔苍翠。改革开放后,庵堂被整修一新,宗教活动有所恢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亲自为黄石庵题写庵名。

燃灯寺  位于西峡县城鹳河西寺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相传古有燃灯道人在山中修炼悟道。唐乾符年间(874~879),县境佛事鼎盛,始有佛教徒坐禅诵经,士人、邑人施舍募捐营建寺庙,初称燃灯寺,元至清康熙年间(1226~1722)曾称镇关寺。至抗日战争前,寺房破败,仅剩3间,内供云霄、琼霄、碧霄3尊泥塑。民国初年遗迹尚存。山以寺得名。1995年初,有外地法师释仁涛筹资恢复扩建燃灯寺,耗资1600万元,建山门、普同塔、天王殿、地藏菩萨殿、观音殿、钟鼓楼等,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99年后,又建成大雄宝殿、燃灯佛殿、三圣殿、祖师殿、龙王殿、山神殿、药师殿等大殿以及法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配套建筑。采用明清古建筑风格,雕梁画栋,重檐飞翠,古色古香,庄严雄伟。寺内还有国内最大的缅甸玉雕卧佛和中华龙浮雕。每日晨钟暮鼓,诵经悠扬,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为县境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石龙堰  位于距县城6公里的双龙镇十亩地村。1929年,别廷芳创议开渠,引水上岗,改良农田。初经内乡县建设科科长陈凤梧设计。别氏根据自己治河改地的实践经验,自定坝线,确定进水口、溢洪道。大坝从石门进水闸起,略呈弧形斜至对岸,状似石龙,因叫石龙堰。主坝长300米,接岸堰宽5米,高3.5米,顶宽2米,用三合土筑成。开通西灌区,变466.9公顷坡旱地为稻田。堰渠工程于1929年开始,1932年初成,全部配套1938年完竣。灌区内曾建扬水站40座。大堰剪彩之日,南阳第六区行政专员朱玖莹亲题“别公堰”三字,榜于横卧渠首的展厅门楣之上。厅中正面石壁,刻有别廷芳撰写的《石龙堰碑文》和《种稻新法》。碑文明确堰规十条,全用农村习知名词直叙事实,不尚辞藻,以期通俗实用。《种稻新法》分为“种类、选种、整地、培苗、耖田、插秧、施肥、掇草、上粪、土质、除虫”11项,文笔朴实,讲述科学。2000年9月,石龙堰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电站  莲花寺岗水电站坐落在莲花寺岗下。电站为1935年石龙堰干渠初成时筹建,1936年底基本完成,1937年正式发电。发电主楼巍峨高耸,当时蔚为壮观,不仅西峡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趋之若鹜,而且是当时河南省第一家水力发电站,轰动全国。抗日战争中期,原电站被日寇战火所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莲花水电站得到恢复并扩大,至今尚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