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程建坤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程建坤
发布时间:2025-01-13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程建坤
程建坤,男,出生于1942年3月,汉族,初中肄业,从事设计与演奏,三级作曲。
1988年10月23日,程建坤获文化部、社科院、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颁发的纪念奖;1992年7月,获省文化厅颁发的荣誉证书;2007年3月,被内乡县委、政府记三等功。
程建坤1950年入学,1956年考入内乡县第二初级中学,1957年丧母,1958年父亲因工伤亡,家贫而辍学。
1959年春程建坤考入内乡曲剧团,在乐队搞伴奏,师从尚元金学吹笙。
1960年7月,他随团调入河南省郑州市曲剧团,任音乐设计和演奏员。
1965年程建坤申请退职,重返内乡曲剧团。1968年底,内乡文艺团体合并,他随调入内乡宛梆担任设计和演奏,直止退休。
他自幼爱好音乐,演习乐理。1959年拜尚元金为师,学习笙笛演奏;1960年在郑州跟曹、何宜芝先生学习古筝演奏,其后又自学了二胡、大提、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演奏。1980年拜著名宛梆艺人崔喜富、张刚全、孙富汉、范玉聚、董文臣、李玉林为师,全面搜集整理宛梆唱腔音乐和各种曲牌及打击乐,作了记谱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方面,1980年他培养了张建鼎、刘铁敏二位演习作曲。2005年退休后,程建坤又收宛梆剧团青年乐手吴新建、王克军为徒,传承宛梆音乐艺术。目前,两个徒弟均可单独从事宛梆音乐设计。
1975年至1980年间,程建坤利用业余时间,在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宛梆源流和传统唱腔音乐资料中,从内到外,先后拜访了本团和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40余次,记录了大量的宛梆资料,初步整理出文字和音乐资料50余万字,并于1980年写出《宛梆简述》一文,同年发表在河南《戏曲艺术》刊物上。
在声腔艺术上,程建坤比较全面的理出了宛梆声腔艺术中的四大板类(慢板、流水、二八、散板)及其它杂调,基本上掌握了宛梆各行当传统唱法的风格和特点。尤其是花腔艺术的各种板腔在各行当中的使用规律,也基本摸清。随着历史的进步,程建坤也在继承、借鉴之基础上,大胆、严谨的进行了改新和创造,如四三节拍的运用,为宛梆声腔艺术增添了新元素。
程建坤现已六旬开外,为宛梆的传承与发展计,去年收了两位徒弟吴新建、王克军,着力培养宛梆音乐的接班人。
在近50年的音乐实践中,程建坤恪守着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认真品尝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精心打造主人翁的主要唱段,力求达到领导、演员、观众“满意”的境界,力求唱腔音乐的个性特征,喜则手舞足蹈,悲则声泪俱下,常在给演员读谱时替剧中人失声恸哭。程建坤认为:只有用眼泪谱出的音符,才具感染力和震憾力。业内人士及社会同仁对他的音乐创作定位是:“长于表现跌宕起伏的悲剧色彩。”
1975年至1980年,程建坤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了宛梆源流及传统唱腔音乐资料50余万字。1980年至1982年,他与谢丹枫、崔明主编了《中国戏曲音乐一河南卷(宛梆音乐)》,1987年出版发行。此项工作荣获中央文化部、社科院、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颁发的纪念奖。1980年至1984年,他先后在河南《戏曲艺术》刊物上发表了《宛梆简述》及《论宛梆声、音乐艺术的改新与创造》的论文。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刊登了由他撰文的宛梆源流及乐谱辞条。1992年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宛梆《打金枝》的音乐获文化部颁发的音乐设计奖。1986年至2000年,在南阳市四届戏剧大赛中,均获一、二等音乐奖。1998年,宛梆的《三院禁约碑》赴省参赛,获省文化厅“五个一工程奖”(含音乐奖)。2007年春,在内乡县开展学习“宛梆精神”的活动中,县委、政府下文为文化局长薛有仓、老演员李建海、范应龙和程建坤记三等功一次。
几十年来,程建坤为宛梆剧团设计了近五十余部唱腔音乐。1980年至1982年,程建坤与谢丹枫、崔明主编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宛梆音乐)》,上海辞书出版社在《中国戏曲大辞典》一书中,摘录了由他撰文的宛梆源流及乐谱共三个辞条。
至今程建坤还在宛梆艺校教学。
![](/static/default/ds/picture/2023031603250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