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
河南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范应龙
河南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范应龙
发布时间:2025-01-13
河南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范应龙
范应龙,男,1943年6月出生于内乡乍曲乡清泉村,汉族,党员,初中文化程度,演员,副科级团长,三级技术职称,老艺人,2010年6月10日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957年8月以前,范应龙在乍曲完小和内乡一中读书,1957年9月至1996年元月在内乡宛梆剧团工作。1986年任代团长主持工作,1989年任团长主持工作,同年入党,1990年晋升副科级团长。1996年因病调入文化局工作,任副科级调研员,2009年任内乡戏曲、曲艺家协会荣誉主席。
师父:邢德山,男,生于1921年,故于2002年,享年81岁。11岁入南阳市白义堂老梆子科班学戏,师从黄狮子,艺名邢普玉,外号“二垫儿”。师傅表演功底扎实,宛梆调式运用合理,吐字清晰,喷口有力,代表作《黄鹤楼》和《烧战船》中饰周瑜;《邓艾取川》中饰邓艾;《拷寇》中饰陈琳;《截江》中饰赵云等。
徒弟:姚玉林,男,生于1955年2月,住内乡县赵店乡。1969年入宛梆戏校学戏,后进入剧团工作,专修武生,曾饰演过《黄鹤楼》中的周瑜;《樊梨花归唐》中的薛丁山;《智取威龙山》中的杨子荣等角色。
徒弟:周成顺,男,生于1957年,故于2009年11月24日,终年52年。1969年入宛梆戏校学习,后进入剧团工作。专攻须生,曾饰过《打金枝》中的唐王;《清明案》中的周元亮;《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角色。
徒弟的徒弟:杨宏海,男,生于1980年9月9日,内乡县七里坪人。1996年进入宛梆戏校学习,后入宛梆剧团工作。曾饰演过《黄鹤楼》中的周瑜;《程婴救孤》中的程婴;《岑彭归汉》中的岑彭等角色。
自1960年拜师后,在师父的严格调教下,范应龙把宛梆的九腔十八调、一丝不苟的反复学习锻炼,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上较为系统准确的、全面继承下来。另外范应龙还把其他行当老师们如:翟道三、崔喜富、张岗全等人的优秀唱法、巧妙的运用在自己的演唱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他个人独特韵味的宛梆唱法。关于身功,师父还把他所见长的腿功:单、双腿、连三腿、缠丝腿、朝天蹬、高桌飞叉、马趟子、拉山膀、各类把子的拿法用法、一一传授给他。他还特别强调、眼神千万不能乱用,要用在该用的火候上,否则坏事。还有大演样板戏对范应龙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跨越式的促进作用。
他手眼身法步,五法规范;唱做念打,四功俱佳。表演端庄大方、举止有度,刚则凛烈威猛,柔则沉稳持重。表演独特技艺如“缠丝腿”:朝正前方连踢三腿,左转身,左脚翻靴底朝上,用脚尖顺着臀部从左向右转一周,右腿向左倒步,转过身左脚落地前向左摆腿亮相。再如“高桌飞叉”:在2米高的高台上,双臂左右平伸,提气长胸,跃起向前飞扑而下,两腿前后平伸脚尖崩直落地亮相。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别有韵味的十足宛梆唱法,加上演唱时适时运用,偷气换气、吐字闪板、阴阳顿挫、字组排列、咬字喷口、五音调节、半说半唱等技巧,把唱腔发挥的张弛有序,得体自如。此唱不仅为专家、同仁认可,更为广大观众欢迎和接受。目前仍有一些宛梆戏迷到处传唱着范应龙当年的得意唱法。
范应龙授徒传艺方法有二:
按行当一对一、以角色授徒传艺。如:周成顺、姚玉林、杨洪海、杨辉等。
利用集体拍戏之机,把宛梆的独特唱腔和运用方法及表演特点、风格、集体或个别的传授给广大青年演员。如我所执导的“汶江河”、“破洪州”、“斩蔡阳”、“梨花归唐”、“打金枝 ”、“五女兴唐”等十多个剧目,都是按这个意图做的。
不定时的参加县内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唱上门;还参加一些城内社区的文化活动,以及县里的戏迷擂台赛等活动。以达促进、营造和谐社会的作用。
现收藏有师父邢德山传下来的“口条”、“甩发”各一件。
![](/static/default/ds/picture/2023031603250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