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
彭雪枫将军生平事迹简介
彭雪枫将军生平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25-01-14
彭雪枫同志是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925年参加革命,二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贞,为民赴汤,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功垂祖国,泽被长淮”。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被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中华民族英雄”。1988年10月,中央军委确定彭雪枫将军为全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
1907年9月,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农民家中;1925年6月,在北京求学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由团转党,积极从事学运、农运、兵运工作,领导了北京学生反帝爱国的罢课斗争,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学运领袖之一。1930年5月,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军团师长、政委,江西军区代司令员、政委,中央军委一局局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两次进攻长沙,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在战役战斗中,他率部屡为前锋,首登长沙城、喋血八角亭、抢占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四渡赤水河、进军天全城、爬雪山、过草地、吴奇镇斩尾巴等重大战斗中,机智果断,立挽狂澜,出奇制胜,屡建战功,被誉为中央红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荣获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红星奖章。
1936年,红军初到陕北,国民党将介石调几十万大军,从四面围攻。在危急关头,彭雪枫受命,以中共代表、红军代表、毛主席特使名义,持毛主席亲笔信,九月入甘,十月进绥,支身入虎穴、智斗闫锡山,经过他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使红军和周边的国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尔后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以及八路军通过山西进入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在华中敌后担负一个独立战略区的领导工作。1938年2月,彭雪枫奉命赴河南竹沟,主持省委军事和统战工作,整编豫南红军游击队,收编匪化武装,扩大抗日力量,创办教导大队、培训抗日军政干部800多人,深入敌后,尔后成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基干力量。1938年9月,彭雪枫又率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敌后,点燃了中原抗日烽火。后又挥戈东进,展开于豫、皖、苏边沦陷区,跃马挥戈,纵横驰骋,在敌伪顽犬牙交错的复杂斗争中,艰苦转战,打击日伪,平定匪患,恢复生产,安定民心,伸长了抗日正气,扩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开创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汤恩伯带9个师进攻豫皖苏边。彭雪枫率部进行了三个月的反顽斗争。1942年,奉命率部跨过津浦路东,执行巩固发展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任务。为了阻止敌顽的进攻,彭雪枫指挥军民,取得了三十三天反“扫荡”等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恢复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经过6年艰苦奋战,淮北根据地,从小到大,包括豫皖苏边在内的30余县,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全国19个著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游击支队也发展成三万余人的正规武装,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有12万之众,在淮北掀起了波澜壮阔、军民一体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四师成为华中新四军的劲旅之一。
彭雪枫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努力学习与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动员和进行人民战争,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加强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建设、建立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亲临前沿指挥,不幸中弹,为国捐躯,年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