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概况
南 召 县 情
南 召 县 情
发布时间:2025-02-11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 北缘,东邻方城,南接南阳市 卧龙区、镇平县,北靠鲁山、 嵩县,属南阳市。地理坐标为 北纬33°12′~33°43′,东经 111°55′~112°51′。东西长约 95千米,南北宽约62千米,总面积 2933平方千米(含划入鸭河工区的 皇路店镇和石门乡5个村)。
南召县交通便利, 焦柳铁路纵贯南北,二广高速、国 道207乌海线、国道345启那线、省 道234焦新线、省道237沁新线、省 道240济邓线、省道328沈卢线、省 道329方淅线、省道524乔洞线纵横 穿过,县乡干线公路网改造已经基 本完成,15个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 等级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 客车率均达到100%。
约五六十万年前 的更新世中期,“南召猿人”破洪荒立足中原,已群居于今县境云阳 镇西北的杏花山下,生息繁衍。夏 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南召境属豫州 之域,商为谢国之地。西周属申国 地。东周县境为楚之申县。秦初置 南阳郡,始置雉县。西汉、东汉因 袭雉县。三国雉县属魏国南阳郡。 晋时雉县属南阳国。南朝宋武帝废 雉县;北朝北魏置武川、北雉二 县,属荆州北清(一说北淯)郡; 西魏又置向城县,雉阳郡领之。隋 开皇初(589)废雉阳郡及北雉, 以武川为蒙州治;仁寿中改蒙州为 淯州;大业三年(607)改淯州为 淯阳郡,县境分属其武川、向城二 县唐武德初废武川,并入向城 县;贞观六年(632),向城县隶属 邓州。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 废向城,入临濑。宋、金、元皆未 设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复置 县,以“南召”名县。清顺治十六 年(1659)裁南召,并入南阳县; 雍正十二年(1734)复置南召县, 属南阳府。民国2年(1913)南阳 府废,县属豫南道,翌年改属汝阳 道;民国16年汝阳道废,直属河南 省;民国21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1月初,南召解放,建立人民政权,仍以南召 为县名。行政区划为区、乡建制, 下辖闾、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沿用区乡建制,合作化初期乡 以下由互助组发展为初级社。1958 年乡级改为人民公社,下辖生产 大队、生产队。1983年改人民公社 为乡镇建制,全县设城关、云阳2 镇和城郊、留山、小店、皇后、太 山庙、皇路店、石门、四棵树、南河店、白土岗、板山坪、马市坪、 崔庄、乔端14乡,下辖335个行政 村,3518个村民小组。1986—1999 年,皇路店、南河店、乔端、板山 坪、白土岗相继撤乡设镇。2009年 12月,皇路店镇及石门5个村划入鸭 河工区。2023年,全县辖城关、云 阳、留山、南河店、板山坪、白土 岗、乔端7镇和城郊、小店、皇后、 太山庙、石门、四棵树、马市坪、崔庄8乡,317个村(居)委员会。
南召地貌多姿, 山河秀丽,物华天宝。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大体分为三个阶梯。秦岭山脉东延形成的伏牛山脉,绵亘于 西北部、西南部和北部、东北部, 大小群峰300余座,群山环绕,层 峦叠嶂。诸山呈弓形自西北向西南 和北东北部蜿蜒展开,位于北部的 最高峰石人山海拔2153.1米。诸山 呈弓形环抱,中部起伏平缓,向 东南敞开,海拔在500~2000米之 间,为第一阶梯。中部丘陵起伏, 有山地向平原过渡,有西北向东南 敞开,海拔在200~500米之间,为 第二阶梯。南部衔接南阳盆地,为 平原地带,海拔在200米以下,为 第三阶梯。全县地势整体轮廓略呈 “箕”形。地貌组合以中山、低 山、丘陵为主,高差悬殊,过渡明 显。山地面积占总面积34.4%,丘 陵占62.5%,平原占3.1%,各类地 形俱全。
南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亚热 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明显特征,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8℃。一月气温最低, 月均1.2℃。极端最低气温-14.6℃ (1991年12月29日)。7月温度最高,月均27.5℃,极端最高气温41.6℃。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850.5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9日。大于0℃积5428.8℃。年平均降水量 8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2023年平均气温涨到16.0℃,较常 年标准气候值相比偏高1.1℃。总降水量462.7毫米,与常年同期值相比严重偏少。
地下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价值高。已发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和地热泉水矿产四大类47种,遍布全县16个乡镇(包含划入鸭河工区的皇路店镇和石门乡5个村)。 金属矿有铁、铜、铅、锌、金、 银、铝、钮钨等12种。非金属矿产 有大理石、方解石、水泥灰岩、金红石、透闪石、花岗石、萤石等33种,其中有5个价值颇高的大理石矿带,矿床出露50余千米,总藏量20多亿立方米,品质优良的汉白玉晚霞红、芙蓉红、虎皮红等20多个品种已声蜚海内外;水泥灰岩储量约1.6亿吨,方解石储量约8.55亿吨。2022年底,载入《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地63处,其中大型矿山2处,中型2处,小型矿山59处。
南召是个山区县,土壤瘠薄,多为沙壤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红薯、油料和蔬菜等。辛夷、杜仲和山茱萸等优势特产产业资源丰富。南召县耕地面积2.26万公顷,2023年种植小麦0.85万公顷,产量3.37万吨;玉米1.1万公顷,产量5.68万吨;水稻0.74万公顷,产量4.67万吨;红薯0.17万公顷,产量0.93万吨;大豆0.12万公顷,产量0.23万吨;花生1.04万公顷,产量5.74万吨;油菜0.03万公顷,产量0.06万吨;芝麻0.05万公顷,产量0.1万吨;蔬菜0.73万公顷,产量36.86万吨(含食用菌)。农作物复播面积4.1万公顷(不含蔬菜),总产量 20.78万吨。油料种植总面积1.12万公顷,总产量5.9万吨。
南召县境内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全县约有脊椎、节支、环节、软体动物87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8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鸡、鸭、鹅、鹿、貂、蜂、蚕等,其中,一化柞蚕是南召的特产,柞蚕养殖量占河南省一半以上,被誉为“召半省”,2000年6月被中国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境内植被丰富,南北植物汇集,有木本植物73科408种,其中被子植物68科393种,裸子植物5科15种,多为用材林,计有树种180多种,以栎、松类为主,次为经济林,计有树种59种142个品种。贵重的木本药材有辛夷、山茱萸、杜仲、山楂、银杏等,其中,辛夷是南召的一大优势,药材年产量占全国40%以上,2000年3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2013年11月被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命名为“中国玉兰之乡”;草本植物61科650余种,其中药材类400多种;菌藻类有20多种,珍贵的有天麻、木耳、香菇、猴头等。南召县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20科25种。其中,1级1科,为乔端镇石鼓村成片红豆杉林;2级6科6种,分别为:松科金钱松、金缕梅科山白树、茜草科香果树、连香树科连香树、木兰科水青树、杜仲科杜仲。南召县国家重点保护(二类以上)的珍稀动物共有3纲8目13科18种。其中,1级5科6种,分别为:灵猫科小灵猫、猫科雪豹(艾叶豹)、金钱豹,鹿科梅花鹿、鹰科金雕、鹳科黑鹳;2级科种分别为:猫科豹、鼬科水獭、灵猫科大灵猫、麝科麝(香獐)、牛科斑羚(青羊)、隼科红隼、雉科红锦鸡,鸱科雕鸮、短耳鸮(猫头鹰)、长耳鸮,隐鳃鲵科大鲵(娃娃鱼)、蛙科虎纹蛙。
南召县主要河流均属汉江水系,多发源于西北山地,向东南流,于山脉走向一致。 境内最大的河流是白河,自县西北纵贯东南,汇入鸭河口水库后下注 汉水,境内河流长117千米,流域面积688平方千米;呈树枝状分布的支流百余条,主要有鸭河、留山河、空山河、黄鸭河、灌河、松河、排路河七大河流。所有河流的下游河床比较平缓、开阔,淤积严重。河流径流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全县水资源总量约13.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3亿立方米,径流深为350毫米。浅层地下水约2.72亿立方米,还有白河过境水约1.22亿立方米。
南召县是省公益林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2.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60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7.45%,生态公益林9.2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1.7万公顷,草地面积0.77万公顷;国有森林面积1.1万公顷,价值0.43 亿元;其中天然林0.7万公顷,人工林0.3万公顷,经济林面积200公顷。
县境内土地资源类型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总面积为2819平方千米,耕地27490.51公顷,园地4387公顷,林地218523.57公顷,草地4148.94公顷,城镇及工矿用地15818.9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64.4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4179.52公顷,其他土地5963.31公顷,湿地1507.55公顷。土地资源在空间分布及利用上有明显的差异,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中部丘陵和西北部的山区河谷地带,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区,居民点及交通用地在平原、丘陵地区所占比重较大。土壤类型共分6个类型、11个亚类、20个土属、52个土种。主要土壤为黄棕壤、潮土、水稻土,次为紫色土类和砂姜黑土类。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沙性重,土层薄。林地土层10厘米左右,蚕坡基本没有土层,大多为风化母岩,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土层较厚,土质较肥。土壤肥力状况是:山区土壤微酸中性,pH值在5.5~7.5之间,有机质含量1.7%,全氮含量0.124%,速效磷25PPM,速效钾102PPM;丘陵区除崔庄至留山分布的第三纪紫色土和沿河沙土地中性偏碱外,其余多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0.76%,全氮含量0.064%,速效磷6.95PPM,速效钾55.5PPM;河川平地有机质含量0.87%,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2.5PPM,速效钾94PPM。
南召县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山河哺育了许多杰出人物。政界有明代参政贺自镜, 民国年间中共南召地方组织创始人张景昉,自治派首领李益闻,新中国成立后有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 大学校长袁宝华以及国家部级干部彭清源、赵延年;军界有辛亥革命中奋起抗清的绿林将领马文德,国民政府军将领罗震,人民解放军将领郭一萍、牛健、张宗亮等;文化界有中国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张三丰,白马寺第14代法师德浩,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道学院副院长闵智亭,清代教育家、数学家和音韵学家李元勋,在苏联参与编辑和翻译《列宁全集》《卫国战争》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和现代著作的郑一俊,民国年间即已著书成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任访秋,在台湾的著名书法家刘泽民,发明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国家级科学家王永民,在香港大学任教的国际知名学者罗梦册等。
南召县历史悠久,文明开发较早,古代文化灿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县境内以周家寨为代表的百余座关城和鲁阳关、云阳关、分水岭关、野牛岭关以及若干边墙等,绵延数百里。云阳镇内有目前唯一发现的“楚王行宫”遗址。豫西千年名刹丹霞寺迄今仍辉煌依旧,素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美誉。五朵山祖师庙与湖北武当山道观并称为“顶”“南顶”;位于云阳镇南的兴阳观也是有名的道观。始建于明代的兴风寺遗址,留存的石牌坊和高大石碑上分别镌刻“世沐天恩”“御览”“圣谕”“敕赐”等字样,分明是一座皇家寺院。此外,县境内还有数处大型古冶铁、冶铜和铁矿古坑道遗址等。有名的陵墓有汉代邓禹墓、李青墓、杜茂母墓,唐代王怀璧墓和云阳宋墓等。
南召民间艺术丰富,传统文艺形式有民间文学、曲艺、彩灯、舞蹈等。民间舞蹈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高台、背妆、竹马、抬花轿、独杆轿等30多种,配以大小鼓乐和铜器,声势浩大,妙趣横生,是春节、灯节的主要娱乐形式。云彩灯舞独具地方特色,1955年曾被选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赞赏,2008年已被公布为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召亦是灯谜之乡,自1975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都举办猜射灯谜活动,南召灯谜文化节现已连续举办45届。南召灯谜均注重结合南召实际,紧跟时代步伐,由南召灯谜专家自制,使得人们在猜灯谜的同时既增长知识,又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2010年,南召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特色文化之乡”。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位于云阳镇西3千米的杏花山东麓,位置在北纬33°28′,东经112°41′,南北长98米,东西宽96米,面积9408平方米。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与居住遗址。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发现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该牙齿化石经过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等人鉴定,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颗 臼齿。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队,对这一化石点进行发掘,又发现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等20余种,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并正式把这种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1987年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和河南省科学工作者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和大空山上,发掘出约1万~3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猿人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小空山猿人洞穴内有厚约1米的残余灰层、3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历史文明。在大空山西坡,有汉代严子陵隐居地空山洞,洞门高丈余,内有圆厅,洞深不可测,内有深潭,蝙蝠成群,此洞被列为古南召八景之一。科学工作者考证这里亦为古人类栖居之洞穴。杏花山、小空山和大空山,三座山相距甚近,展示了南召县洪荒时代的古文化,形成一座系列化的猿人博物馆。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南召县杏花山与小空山遗址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11月4日南召解放,11月11日成立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城由云阳镇移至李青店,是南阳地区第一个新生的县,南召县是革命老区县。1928年7月开始有共产党人在南召活动。1930年建立南召县第一个党小组,年底建立南召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其后,扩建为中共南召区委、南召中心区委,1938年建立中共南召县委。1939年8月扩建为中共南召中心县委,下辖8个区委、1个直属党支部,党员90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南召地下组织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联合组建、训练和掌握400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建立起南召抗日根据地。其间,1938年8月,中共南召县委发起成立由中共骨干党员自治派实力人物和国民党左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革命政权——“南召县工作委员会”,共产党和自治派实际掌控全县的一切大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产物。1942年10月,国民党当局派军队和特务组织进入南召,制造了震惊中原的“南召惨案”,逮捕共产党员234人、进步青年125人,数十名革命者被枪杀或刑杀,南召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解放战争开始,陈(赓)谢(富治)兵团于1947年11月初解放南召后,以南召李青店为中心开辟伏牛山腹心区,南召人民为支援“豫西牵牛”作战及宛东、宛西战役和解放军渡江南下作出巨大贡献。
2023年,南召县有革命遗址17处。主要红色景点有:南召县城革命烈士陵园,太山庙乡中共南召县第一支部纪念馆,云阳镇陈谢兵团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太山庙乡高嘴坡战斗遗址,崔庄乡塔寺烈士陵园,城郊乡中共上店中心支部纪念碑、亭。
南召县是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单体储量大、聚集度高、组合度好、融合度强。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49%,宝天曼、丹霞山等原始森林面积达到132平方千米,海拔超千米的山峰近百座,流域面积超100平方千米的河流9条,库容13亿立方的大型水库1座,植物种群达到134科1058种,野生动物达到260种,是“中国玉兰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中国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有楚长城、南召猿人、大小空山、丹霞寺等人文古迹、遗址9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云彩灯、灯谜等文化项目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境域内自然资源禀赋和保存完好的历史、人文遗迹门类齐全,在国家八大类31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中,南召有八大类25个亚类54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总数586个,其中优良级233个,数量和质量均居南阳市第一、全省前列。建成五朵山、宝天曼、莲花温泉等知名景区景点 11 个,其中 AAAA 级景区 2个, AAA 级景区 2 个,形成山水观光游、佛道文化游、休闲 度假游、养老养生游等四大旅游板块。
围绕中央、省、市有关文旅产业发展工作部署,坚定实施“旅游振兴”战略,有效整合山水、康养、人文、生态等优质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一城三区+N景”发展格局(一核即以南阳市文旅产业千亿集群头部企业五朵山景区建设为核心;一城即打造山城、水城、森林康养城;三区即打造五朵山文旅康养示范区、伏牛天池·宝天曼森林康养示范区、云阳猿人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N个中草药种植、中医药康养、A级乡村旅游示范等生态底蕴厚重、旅游基因鲜明的特色景点,形成以点带面、串珠成线的精品旅游环线),全链条投入、全要素保障、全领域支持,取得初步成效。
五朵山景区是全县旅游开发的龙头,系中原道教圣地,素有“北顶”之称。2022年景区以民宿建设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建成精品民宿98套,山门景区项目、九龙湖游客服务中心及会议中心投入使用。宝天曼景区智慧旅游监控设备及无线网络设备建成并投入使用;动植物博物馆、小吃一条街、汉风古镇、油路沟康养研学基地主体建筑均已完工,新建餐厅、宾馆、会议中心、国风长廊、大型停车场、岭上白云酒店、威亚娱乐项目、飞拉达滑索娱乐项目、滑草娱乐项目、曼岛戏水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伏牛天池完成投资 2.2亿元,建成通往景区主干道护河堤3.9千米、小十八盘观光路2.2 千米、景区内道路5.4千米、三坪至下塔园1.6千米道路,建成挂钩峡栈道7千米、百子台1100平方米游客服务信息中心、景区内14座景观水坝工程、东花园药膳同源美食街主体及外装工程7栋、软枣树民宿23栋主体建筑、3座景观桥、2座 AAA级厕所。
2020年云阳镇铁佛寺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云阳镇、马市坪乡、四棵树乡、乔端镇被评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022年四棵树乡高峰庵村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019年以来,获得市级荣誉称号的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园共74个(主要分布在云阳镇石头村、乔端镇玉葬村、马市坪乡傲平村、板山坪镇天云村等地);获得县级星级农家宾馆荣誉称号的有57家。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5.8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6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5.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06%。全年出生人口0.39万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31‰;死亡人口0.4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9.09‰;自然增加人口-0.0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79。
南召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加之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族工作任务繁重,全县除汉族外,有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成分34个,32959人,占全县普查常总人口的5.15%,千人以上少数民族乡镇1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29个,民族小学8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
南召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设有南召县佛教协会、南召县道教协会、南召县伊斯兰教协会、南召县天主教爱国会、南召县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南召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南召县基督教协会7个宗教团体,开放宗教活动场所66处,其中佛教3处、道教19处、伊斯兰教7处、天主教1处、基督教36处。
(摘自《南召年鉴2024》,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