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文章 _党史文献资料库_数字成果_社旗党史方志网_南阳党史方志网
今天是: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旗党史方志网 >数字成果 >党史文献资料库 > 正文

党史文献资料库

毛泽东写文章

毛泽东写文章

发布时间:2025-02-20 《秘书工作》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2-19

                                                                               寓理于情   情理交融

                                                       ------以《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为例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文章大家。人们常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毛主席下笔更如“神”。胡乔木曾说:“毛主席的著作在群众中影响最大的是《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几篇。许多学毛主席著作的模范都是学这几篇文章开始的。”以这三篇文章为代表的经典文献,对党的事业产生长足深远的影响,与毛泽东的优良文风是分不开的。讲故事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当“陈情”与“说理”深度融合,达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文章就能实现“感性的认同”和“理性的说服”,产生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效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都是讲故事、讲情感、讲道理的典范。

                                                                                            立意高、管大用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立足现实、立意高远,以当时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下笔,从来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他多次强调,要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都是为时代精神树碑立传的典范。
       《纪念白求恩》写作于1939年,是为了纪念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牺牲的白求恩写的一篇纪念文章。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要求各国共产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积极投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大批的新党员还没有接受党性教育。在此情况下,文章对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共产党员有哪些标准等重大问题作出阐释,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为人民服务》写作于1944年,是为了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也是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对大生产运动认识不足,党群、军民关系存在突出问题而写的演讲稿。当时,国际战场上同盟国转向战略反攻,日本法西斯势力内外交困,加紧对中国资源掠夺和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加紧对陕甘宁地区的封锁,边区面临巨大经济困难。为此,边区政府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但是,在大生产运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一些错误倾向,有的地方向农民征收公粮过重,加重了边区人民负担,迫切需对此进行教育整顿。文章通过纪念张思德,鲜明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不但为改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促进大生产运动起到巨大作用,而且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闭幕词《愚公移山》写作于1945年,这篇文章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号召全党同志要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带领广大人民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坚定不移取得革命的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
        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关切,立足解决“大问题”,努力做到“管大用”。


                                                                                                观点新、态度明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常说,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这三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明确赞扬白求恩所具备的三种精神,即把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立足岗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白求恩;明确批评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以及那些“见异思迁的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
         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是非观,以及“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五湖四海的干部观。
        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七大所取得的成果: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一一中央委员会;明确了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要求同志们在大会闭幕后广泛宣传大会的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信心。指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分析了当时世界的三大矛盾,指出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成为主流,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党的七大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
       心中有大道,笔底起风雷。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做到旗帜鲜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求做什么、怎么去做,都十分明确,努力避免“大概”“或许”“差不多”“也可能”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表述,让人一读就明白,不费解、不费劲。


                                                                                               善说理、逻辑严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使人信服。他认为,“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该逐渐减少。”《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向白求恩学习,所指出的白求恩具备的每一种精神都有事实做支撑,并结合当时党内的一些反面情况进行了对比。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用“精兵简政”这条意见就是由党外人士提出后被共产党采用的例子,有力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的优良作风。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坚定了人们的信心,只要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泽东还善于通过树立典型来增强说服力。坚持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愚公等典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白求恩和张思德,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日常能接触到的身边人。通过对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刻画,既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认同感、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形象,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社会影响力。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善于抓住关键、看透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把问题点明、讲透,达到直抵人心、历久弥新的效果。


                                                                                               
   语言活、群众喜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务求语言鲜活生动,让群众看得懂、喜欢看。他说,“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要造新词,天堂、霓裳之类,不可常用”,号召党员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认为,“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在这三篇文章中,毛泽东的很多话语,都是群众化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比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等等。这些话语,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很多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生的座右铭,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永葆初心、永久战斗。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努力做到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争取让更多的人看得懂而且喜欢看,看了之后就好像热天吃了冰激凌,又好像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既解渴又提神。


                                                                                                  篇幅短、内涵深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力求“写得精粹些”,“短些,短些,再短些”。他说,“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他还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章才会读者多、传得广。
       《纪念白求恩》,全文不到1000字。《为人民服务》、全文不到800字。《愚公移山》,作为在党的七大上的闭幕词,一篇被载入史册的历史性讲话,也只有1600多字,其中还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这三篇文章,篇幅虽然短,但主题都很宏大,思想都很深邃。其中的很多经典名句,比如“为人民服务”,“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等等,迅速传遍新中国,至今响彻全世界。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努力把要说的事情简单、明了、准确地说出来,让读的人不必花过多时间就有所得。当然,有内容、有见解的长文章,人们也是喜欢读的,比如《资本论》,再长也值得反复阅读。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坚持内容决定形式。总的原则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倡导短的文风,狠刹长的文风。即使是必须写长文章,也应当能省就省。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助理研究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