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家财建学堂_党史故事_党史博览_南召党史方志网_南阳党史方志网
今天是: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南召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 >党史故事 > 正文

党史故事

散尽家财建学堂

散尽家财建学堂

发布时间:2025-02-27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2-27

  1931年春,张景昉毅然辞去县立第三小学教师的职业,决心创办一所穷人自己的小学。他带领平民夜校学员,以党员为骨干,发动群众捐物兑料。他们自己脱坯,打墙,上山砍椽子,编荆笆,割山草,苫房顶。

  

  为筹措资金,建校伊始,张景昉就将自家仅有的三亩良田卖掉了。不久,为筹备木料,又将家里存放多年的几根檩条贡献出来。这是他父亲生前省吃俭用,预备将来翻建新屋用的。镇子上一些人,笑话他是个“败家子”。母亲很生气,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妻子王守荣陪着婆婆,暗自垂泪。晚上,张景昉从工地回到家里,在母亲床前跪了下去,恳求她原谅。他说,三亩好地,一直由佃户耕种,这是剥削。地卖了,还有三间门面做“花行”生意,足以糊口。房子不翻新了,修修补补,能住就行。穷人家孩子上不起学,就要永远受欺负,永远翻不了身啊。母亲理解了儿子,夸他心地善良。

  

  很快,张景昉带领大家在凤凰坡建起了5间草房,创办了凤麓小学。这所小学,教师不支薪,学生不交费。曹店附近来上学的孩子,很快达到300多人,连县立小学的学生,也纷纷往这里转学。学校白天办小学,晚上办平民夜校。

  

  张景昉和曹店支部的共产党员一道,借凤麓小学这块阵地,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宣传穷苦人翻身得解放的光明未来。一些进步青年和学生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1933年底,中共曹店支部党员发展到30余人,辖6个党小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