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张江与铜奔马
张江与铜奔马
发布时间:2025-02-28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民工,在雷台村开挖战备地道时,挖到一座汉代古墓。在众多引人入胜的出土文物中,最独特、最具文史价值、最为世人惊叹的就是凌空腾飞,一只脚踏着一只正在奋飞的鸟雀的铜奔马。史学界十分重视,竟相研究,仅命名就有“马踏龙雀”“奔马猎猗”“飞马奔雀”等十数种,各执一词,争论不已。1986年经国务院研究批准,这一稀世珍宝,被定名为“马超龙雀”。并且进一步作出决定,让它作为中国旅游的樗,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艺术瑰宝的总代表,确实令我们兴奋而骄傲!
但是,在铜奔马出土的20年前,史学办对其设计制造者,莫衷一是,一直不能认定。到1989年,甘肃武威的两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江、白明,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终于认定南阳析县(今南阳市西峡县古称析县)人张江是国客店“马超龙雀”的设计创制者。他们首先实地考察,发现出土的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曾任太守之职。然后考查文献资料,进行分兵析:东汉时,太守为二千石官爵。据《后汉书》记载:“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再加上刚出土时混凝土乱中流失的,就有了万枚以上。显然墓主人的官司爵大于太守,应为候王之爵。他们进一步查阅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其中所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候”兼太守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候——“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他们另据铜奔马铭文及《通志》所载,知道张江当时为“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戊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张江原籍不在析县,仅凭他被封为南阳析候,就断定其为南阳析县人,证据尚不充分,也难自原其说。我们又查阅大量资料,从《后汉书》中发现一段记载:“析象,字伯式,广汉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候。”该文末,对张江有一条注释,是:“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候,因氏焉。”这两处记载,不仅证明了两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完全准确;而且“因氏焉”三字,确凿无误地说明:张江因为被封为析候,于是把析县作为他的家乡里籍,子孙后代在此繁衍不绝。他的后人——析象,字伯式,干脆以“析”为姓,连其先的“张也不带,更为奇绝的说明,张江,马超龙雀的创制者是今南阳市西峡人。
前文说,国宝“马超龙雀”是从张江墓中出土的。而墓主的随葬品,未必就可以说是他制作的。关于这一层,两位青年考古者有比较明确的论述。
东汉时,凉州张掖盛产铜,凉州的冶铁技术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公元60年,张江由武威太守被封候后,为表达效忠汉明帝的知遇之恩,受到西汉东门京和东汉马援将军进献“名马式——铜马法”的启迪,便打算为明帝铸造铜马贡品。当时祟尚《易经》,张江对《易经》也有深刻的研究。他就仿照易象太极图,以河西马独特的对侧步为姿势,定“乾”;以凉州产肃肃鸟(此鸟状如燕,稍大,足短,其羽如虹,高首修颈,飞速如神行电迈)为原型,秦时飞廉(风神)为恣态定“坤”;将太极图中的白鱼演变为白色肃肃,黑色演变为青色铜奔马。确定了中心意旨,喻“乾坤轮回,小弱胜强。”启示明帝效汉高祖,重振雄风,打垮匈奴与羌敌。河西马一蹄着鸟,三足凌空的姿势,充分显示了天马行空,气势夺人的雄姿,与轻盈翱翔的空灵境界。因而当此铜奔马送到京城洛阳时,明帝十分喜爱,特迎置于平乐观,史称“凉州贡马”。不幸的是,此铜马后为董卓所乱,攻陷京城时所毁。后人惋惜不及。不想昔日张江铸两套铜奔马。一套进奉,一套自留欣赏。死后私置墓穴中。今日出土,成为光照古今中外的国宝,也是我西峡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