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场馆
中共国立一中一分校支部遗址
中共国立一中一分校支部遗址
发布时间:2025-02-28
位于西峡县城南北大街城区一中校园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乱,1938年3月,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学内迁至西峡口城北忠义祠(现西峡一中校园内),为解决学校经费和学生生活问题,经国民党中央教育部批准,将校名改为国立一中一分校。中共地下党员曹克强于当年考入该校初中部学习,并在此开辟党的工作。曹克强在学校团结教育了一部分青年学生,从中物色党员对象,于1939年夏先后发展学生刘金绪、何延昌入党,并秘密建立国立一中一分校党支部,属豫西南地区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曹克强、刘金绪、李民表、李绍基先后任支部书记,共发展党员15人。党支部建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于1939年秋建立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读书会,组织读书会员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和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进步书籍,分析国内外及校内的政治形势等,团结教育青年,坚定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为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奠定基础;为唤起山区民众奋起抗日,党支部以党员和读书会会员为骨干,组织了墙报社、歌咏队、话剧团等群众性的宣传队伍,在城镇和乡村演出《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区》《日出》《原野》《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等时代性强的内容,受到广大师生和群众的欢迎,增强了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校长郝仲青在党的抗日救亡宣传影响下,谱写了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国立一中一分校校歌,以鼓舞广大师生的学习热情和抗日斗志;积极向革命根据地输送人才,1940年夏,选派党员牛东辰、李博文和进步青年张斌轲等人到延安工作,1942年春,又介绍进步青年路瀛身、耿有光、许景炎到湖北大洪山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为革命根据地输送新生力量。此外,党支部还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经常接送、资助去延安路经西峡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加剧,1942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工作团(简称“伏工团”)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召惨案”后,又根据掌握的线索于10月16日夜来到西峡,破坏西峡党的组织,逮捕了国立一中一分校学生张剑钊。为保存力量,避免意外,党支部研究决定,紧急通知受到怀疑的7名党员和10余名“读书会员”安全撤离学校,至此该校党组织停止活动。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共国立一中一分校支部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使国立一中一分校充满爱国进步的气息,为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唤醒山区民众奋起抗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中共国立一中一分校支部的党员人数为西峡县境内最多,抗日救亡活动最为活跃,在西峡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5年12月,中共西峡县委在西峡县城区一中校园内树立纪念碑。由于校园扩建,中共西峡县委于2016年8月在校园内又高标准树立了纪念碑,以志纪念,启迪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