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追忆“宛东战役”
追忆“宛东战役”
发布时间:2025-04-10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在社旗县境内的宛东大地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这就是宛东战役。宛东战役历时九天,却在中原逐鹿的战场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此宛东战役胜利71年后,在这片古战场上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悼念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长眠于此的英灵,不由浮想联翩,感慨丛生。
宛东战役前奏――赊旗镇解放与宛西战役
1947年7-8月,在解放战争打响一周年之际,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在胜利完成鲁西南战役之后,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8月底,陈庚率领的陈谢大军勇渡黄河,挺进豫西。两个月时间,横扫豫西南。与此同时,陈毅、栗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也挺进豫皖苏。从而和刘邓大军形成三路大军品字形逐鹿中原战略态势。
1947年11月5日,陈庚兵团9纵25旅占领方城。大军压境,赊旗镇守敌大为震惊。原来协助赊旗镇民团守卫赊旗镇的唐河、桐柏、泌阳三县的保安团,为了保存自己,逃脱被歼灭的命运,突然丢下赊旗镇民团逃往埠口一带。赊旗镇民团、警察局、守护队也在惊惶失措中逃出赊旗镇。陈庚兵团9纵25旅于11月7日夜,兵不血刃地占领赊旗镇。解放军指战员在各街道商铺的屋檐下作短暂休息之后,为了适应战局需要,又悄悄撤离。撤到埠口一带的国民党警察局、民团等再三打探,得知解放军已撤走后,才又心惊胆战地重新回到赊旗镇。
国民党的反动政权风雨飘摇,赊旗镇的反动民团更是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11月12日,陈庚兵团4纵11旅31团,在团长徐其孝率领下,奉命从南召出发,经方城的平高台向赊旗镇秘密挺进。当晚在赊旗镇附近村庄宿营。赊旗镇守敌毫无察觉。13日(农历十月初一)晨,解放军突然包围赊旗镇,上午发起总攻。解放军一部占领河南街,一部向西门攻击,先头部队将敌哨兵捕获,镇内守敌竟未发觉。解放军随即直逼城下,西南门被爆破攻开,解放军一拥而入,突入镇内。守敌惊惶失措,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国民党赊旗镇警察局长王庭三和南阳国民党部督察员李克非等30余人被俘。15日,在山陕会馆召开了有2000余名各界群众参加的赊旗镇解放庆祝大会。会后处决了恶贯满盈的李克非。
12月20日,桐柏军区10纵28旅派所属84团2营夜袭了唐北大地主李子炎的封建庄园――太和寨,重创了李子炎100多人的地主武装,摧毁了李子炎多年经营的老巢,迫其逃往南阳。次日,解放军开仓济贫。
赊旗镇解放后,陈庚司令员来到赊旗镇,对前来联系请示工作的豫西南工委委员王成德指示:“从现在起就不要搞地下工作了,要把所有的干部、武装都拉出来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从此,赊旗镇地区的地下党员公开身份,着手建立地方政权,组织人民武装。到1947年底,赊旗地区全部解放。
1948年3月,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与陈谢大军和华野陈唐(陈士渠、唐亮)兵团汇合,三军经略中原战场,实行“向西”战略,以配合华野栗裕兵团南下。4月,刘伯承司令员决定发起宛西战役。宛西战役自5月2日起至5月17日胜利结束,一举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00余人,歼灭反动民团5个,重创12个,歼敌12000余人,一举收复反动地方统治最为严密残酷的邓县、镇平、内乡、淅川等9个重要城镇。自此,南阳地区大部解放,南阳成为一座孤城。
宛东战役纪实(1948年5月25日——1948年6月3日)
宛西战役胜利结束后,豫陕鄂、桐柏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后防。中央军委为了进一步粉碎国民党军队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加强中原部队的力量,决定华东野战军栗裕兵团南渡黄河,加入中原逐鹿的行列。因此,令中原野战军钳制国民党军队胡琏兵团于平汉线以西,使其不能增援鲁西南地区,以利栗裕兵团南下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敌我态势,认为钳制胡琏兵团的关键,在于使其有南顾之忧,不敢放胆东开,于是决定发起宛东战役。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法,钳制胡琏兵团于漯河以南地区,吸引位于南阳的张轸兵团东援,在其运动于赊旗镇南唐河以东地区时歼灭之。战役的部署是:首先以陈锡联统一指挥的一、三、六纵队组成东集团,佯攻确山;以陈赓司令员统一指挥二、四纵队和桐柏军区、豫陕鄂军区部队组成西集团,阻击可能从南阳东援的张轸兵团,并在适当时机协同东集团予以合击歼灭之。
5月25日战役发起。东集团以一纵队进至汝南,监视正阳之敌;三、六纵队往确山方向进军,以稳重而积极地动作,于26日进占驻马店,27日以浩大的声势实行对确山佯攻,确山城四周枪炮大作,杀声震天。正阳守敌惊慌失措,频频向胡琏、张轸求救。此时,蒋介石担心平汉线南段被解放军切断,急令胡琏兵团从临颍地区南下增援;白崇禧则令张轸率整编第十、二十、五十八师由南阳东援、刘、邓首长胸有成竹地在宛东设置了战场,发动地方部队破坏了唐河至泌阳一线的公路,特意保留南阳经赊旗镇至驻马店的道路,诱敌上钩。
5月28日,张轸依刘邓首长所料,以3师之众,成密集队形,向赊旗镇方向开来。刘司令员见敌人行动如约而至,即将战役中心移向张轸兵团。令陈(士渠)唐(亮)统一指挥华野的三、八纵队和中野九纵队阻击胡琏兵团;东集团除留一、六纵各一个旅继续合围确山,监视正阳之敌外,东西集团全力对进,决心在赊旗镇以东地区围歼张轸兵团。
当天张轸所部十师进至埠口,五十八师进至兴隆,二十师进至苗店,司令部设在唐河西岸上郭村。这天午夜,中野四纵队的十、十一旅在赊旗镇以南的韦北店、李庄和杨树岗、后义学地区,以突然的动作,袭击敌人,仰留其东进,并力求歼敌一部。这一行动,引起了张轸的警觉,他一面令部队迅速集结,并向赊旗镇以南的我军阵地作试探性攻击;一面亲自用日语与信阳第五绥靖区司令部联系。当信阳司令部向他报告东线我军主力西移,有参与合围的趋向,要他不要东进,应西退南阳,方能自保时,张轸大惊,并判明我军有“围城打援”的意图,狡猾的张轸当即决定要西退南阳,脱离险境。但他却故意在电话中严词拒绝信阳司令部的建议,声言有5万精兵完全可以冲过解放军防线。并命令部下拉开向东猛攻的架势,施展声东而退西的诡计。
29日上午8时许,桐柏军区二十八旅在兴隆以南加入战斗,张轸所属各部以其全力反复向我阵地猛攻,遭到四纵十、十一旅顽强阻击,连续打退敌人9次进攻,歼敌1000余人。战至17时许,鉴于敌猥集一团,不易分割,为避免过大伤亡纵敌继续东进,以待主力部队到到达后围歼该敌,遂令十、十一旅撤于王寨、沈营、陌陂一线,桐柏军区二十八旅撤至桐河一线待机。
30日晨,张轸以一部兵力向东佯动,制造继续东进的假象,其主力则准备西逃,刘伯承司令员得到上述情报后,估计张轸有西窜的可能,是日,令西集团主力由南、北、西三方面投入战斗,将敌人主力向东压;令东集团兼程前进,限31日拂晓赶到泌阳羊册一线。并告诫西集团要防敌西逃退入南阳;如敌仍在原地固守,则于6月1日由西向东投入战斗。刘司令员还鼓励所部指战员:“此次作战关系整个中原战局,且敌呈现慌乱情绪,我全体指战员,以高度的坚决动作,不惜任何代价勇猛战斗,争取全歼张轸兵团,防其在飞机掩护下突围。”为了及时掌握战场的演变,保证部署的正确执行,刘司令员率前防指挥部于31日赶赴赊旗镇以北券桥镇。正如刘伯承司令员所料,张轸于31日拂晓突然率部掉头西退。及至我军西集团发现张轸的意图,再行追击与堵截时已迟到了一步,致使张轸主力大部逃窜。
6月1日15时许,在我军勇猛冲击下,将敌后卫五十八师师部、一八三旅及十师搜索营包围在南阳以东的马刘营、连庄地区。为保障顺利歼灭该敌,中野四纵队奉命转入打援,在杜高庄、刘高庄等地构筑防御工事。
6月2日晨,张轸为解五十八师及其一八三旅之围,集中十师、二十师、九师等优势兵力,在强大炮火和数架飞机的掩护下,分六路向四纵各旅防御阵地发起猛烈攻击,遭到西集团顽强阻击,展开了激烈战斗,经过整整10个小时的激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各防御阵地仍巍然屹立,共计毙伤敌达3000余人。在四纵胜利阻击退敌军进攻的同时,我军十纵攻克了李庄,占领了连庄,紧缩包围圈,将敌压缩在马刘营村内。3日拂晓,被围敌军企图向南突围被我军击退。乘敌动摇混乱之际,我军发起总攻,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全歼该敌4500余人。中野各纵乘胜向白河以东地区进击,又歼敌一部,宛东战役即告结束,共歼敌1.2万余人。
这次战役,实现了掩护华野栗裕兵团南渡黄河的战略目标,并歼灭了张轸兵团一部,使其再也不敢以一个兵团独来独往。可惜的是,我军西集团百密一疏,为敌人东攻表象所惑,放松了极重要的四面兜击,过早脱离埠口之敌,失掉了全歼张轸兵团的良好机会。为此刘伯承司令员曾对西集团指战员进行深刻总结。
彰新寨中原野战军会议与“六六”土改指示诞生
赊旗镇西北三公里彰新寨村里有一座孙氏庄园,庄园里有各类建筑考究的房舍100余间。
1948年6月5日,宛东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在彰新寨村孙氏庄园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时任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等纵队以上高级干部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主持。会议对宛东战役进行了简要总结,重点部署中原区今后的作战方向与任务,部署老襄战役,重点研究部署了解决急性土改问题。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急性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报告;刘伯承同志作了《关于中原区的任务和行动》的报告。
彰新寨中原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是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诞生了著名的“六六指示”。彰新寨中原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期间,研究了全国存在的“急性土改”问题。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于6月6日为中原局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上报中央后,毛泽东于6月28日代中央复电,同意中原局这些意见,并增写了两段文字。同时,毛泽东在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信中指出:“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区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中央以文件形式很史意快转发到全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彰新寨作为“六六指示”的诞生地,具有独特的历义和纪念意义,引起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国家、省、市专家的极大关注。“六六指示”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减负富民是我党永不变的承诺。
2.研究部署了老(河口)、襄(阳)战役。彰新寨中原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作了《关于中原区的任务和行动》的报告,这篇报告从全国战略高度出发,结合中原区的形势与任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透彻地分析了战争形势,明确了中原野战军的任务和行动方向,部署了著名的老(河口)、襄(阳)战役作战计划。按照彰新寨会议部署,从1948年7月2日开始,刘邓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反历史上攻城先夺山的惯例,从东、西侧进攻敌人的防守弱点。7月16日,一举攻克襄阳,活捉了国民党第15绥靖区司令官、国民党中央党委、老牌特务康泽,歼敌2万多人。老襄战役的辉煌胜利,创造了解放军军史中又一模范战例。为此,中央军委向中原野战军电贺嘉奖。
3.留下了世纪伟人的光辉足迹。中原野战军高级将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李先念等在这里战斗生活过,遗留下来的中原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室,以及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等及作战室、电讯室的驻地原貌基本上没有改变,如今已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观光景点。
彰新寨高级干部会议充分展示了邓小平、刘伯承的卓越智慧才能和非凡的政治远见。会上,一个讲军事,一个讲政策,珠联璧合,演绎了刘邓首长密不可分,精诚团结,无往而不胜的经典之作。这使得这次会议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独特的亮点。南阳设谋,襄樊结果,显示了刘邓的英明决断和不凡气魄。
4.粉碎了国民党的一次偷袭。隐伏在赊旗地区的国民党特务用电台向南京特务系统密报了中原野战军在彰新寨村召开重要会议的消息。1948年6月7日,国民党南京当局闻悉后大喜过望,旋即派12架飞机,对以彰新寨村为中心的区域进行轮番轰炸。高度警惕的中原军区截获了国民党特工的密电,抓获了隐伏的特务,并提前于6月6日晚隐蔽转移到方城独树镇继续开会。
在此宛东战役胜利71年后,我们再次踏看埠口、上郭等唐河两岸宛东战役古战场,瞻仰十里井宛东战役烈士陵园及周边多处烈士长眠地,认真地观看彰新寨革命纪念馆那一张张发黄的历史图片,耳边仿佛又听到了战场上那激烈的枪炮声,仿佛又看到了在硝烟弥漫中我军指战员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身影。从而使我们更加感到今天和平安定幸福美满生活的来之不易。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更加激起我们“打造新社旗,再铸新辉煌”的历史责任和壮志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