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史博览 >党史事件 > 正文

党史事件

南阳早期武装起义:驻唐河县建国军教导团兵变

南阳早期武装起义:驻唐河县建国军教导团兵变

发布时间:2025-05-22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5-22

1928年初,南阳地区中共党的工作发展比较顺利,全区已有8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并在南阳驻军樊钟秀部的第一师第一团建有中共支部,团长朱宗朝(仲超)等军官多系中共党员。加上冯玉祥竭力排除异己,与以樊钟秀部队发生冲突,为共产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建立南阳特委,发动兵变,迅速拉出军队,辅助农民武装起义。

争权夺利,南阳驻军樊钟秀、邓宝珊及岳维峻等部联合反玉祥。邓宝珊原是冯玉祥部下的一个旅长,其思想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曾数次要求加入共产党,由于种种原因未获批准。大革命失败后,邓宝珊的队伍损失殆尽,欲重新组建军队,由于与樊、岳私人感情颇好樊钟秀即让其利用建国军的名义先成立基本队伍,并拨出邓县、唐河、新野、南阳一带的粮饷他使用。樊、岳还各助邓购买一千支枪所需之款项。

随即,邓宝珊以建国军之名义在唐河县城成立干部教导团训练骨干,并委托其秘书长兼参谋长葛霁云(也有说叫郭霄云,系中共党员)负责办理此事。邓曾对葛说:“经济及枪械由你负责,你可以向你们党里多要些人来。”中共中央为此曾计划借机“武装一千工农”,为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奠定基础。为此,中共中央特派柳直荀1928年初到唐河县,与邓宝珊协商创办军官教导团的有关事宜。

1928年2月,中央和豫、鄂两省委分别选派蔡振西(盛熙)、郝久亭、赵莘仁、康健、刘锡九、姚洗心等30余名党的军事干部,赶赴唐河县城,协助邓宝珊建立起干部教导团。同时,党组织还动员武汉失业工人及鄂北、豫南一带的青年农民和学生,有组织地去报考教导团。豫南工农革命军失败后,从四望山突围出来的王伯鲁等人,以及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因校方“清党”而转移到此的吴昌跃、李文定等,亦到该教导团学习。教导团很快发展到600余人,下编5个大队。蔡振西任教导团团长(亦称总队长),郝久亭任政治部主任各大队和区队队长多由共产党员担任。因此,教导团“全权在我们手里”,为党组织开展武装割据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驻唐河县城的建国军教导团,在中共组织的控制下,士气高涨,已成为支援农民起义的坚强支柱。但不久,邓宝珊获悉冯玉祥“确有解决南阳共产军之信”,在此压力下,邓发生动摇,改变初衷,遂于4月底以教导团干部多是南方人,说话听不懂,不利于训练为由,“资遣”中共派入建国军教导团的军事干部蔡振西、郝久亭等人。仅有区队长姚洗心因系南阳镇平县人,又是原冯玉祥部的学兵,被教导团挽留。这一变故,对党的兵运工作开展极为不利。于是在省委张景曾的直接指导下,中共南阳特委决定于5月9日夜举行教导团兵变,拉出军队,横马南山,支援以汉龙潭为中心的唐河县阎庄、下屯、长秋、田店4个工作区的农民起义,造成割据唐河,南与随枣连成一片,以实现“唐河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计划。特委还决定由郝久亭、姚洗心利用原来的关系,继续在教导团内进行组织和发动,并由中共唐河县委组织力量策应,以夺取兵变的胜利。为此,姚洗心、王伯鲁等积极进行筹备。姚洗心和地方党员张友辅特意到东南山区察看了地形、路线,选择兵变后开展武装斗争的基地唐河县委还派张友辅、乔国栋到南阳县大玉池碑村秘密带回朱宗朝团支援的步枪5支,并将长期囤堵的唐河县城北门扒开,以备农民前来策应。

    兵变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9日夜12时行动。但由于有的学员心情过于激动,过高的估计形势,当天下午就散发了兵变的传单,被教导团警卫队发觉,下午5时许,教导团突然加强戒备,集合学员,收缴枪支,并当场扣押了冀定国等12名骨干分子。同时,严布岗哨,封锁城门,从而造成教导团兵变流产。在此情况下,姚洗心不得不离开教导团,在县城指挥兵变的张景曾、刘友三、郝久亭等人,由城内地下党员掩护脱险后,迅速奔赴唐南,协助领导汉龙潭农民起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