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党史事件——原南阳市抗美援朝运动
党史事件——原南阳市抗美援朝运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原南阳市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6日,美军侵入朝鲜,支援南朝鲜军队作战。1950年9月15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打着联合国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轰炸中国丹东等地。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并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军。1950年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并成立了抗美援朝总会。
南阳市人民积极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美援朝运动中去。1950年6月,南阳市成立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委员会,市委书记刘文树在成立大会上作动员报告。她号召全市人民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参加会议的各阶层群众争先恐后,踊跃签名,当场签名的就有37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会后,在全市开展了时事宣传和形势教育,这些都为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50年11月,南阳市的抗美援朝运动全面开展,运动按照省、地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当前中国人民最中心的政治任务,开展这一运动,乃是新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形势下,把全民动员起来,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巩固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指示精神进行。
运动一开始,就发起了强大的宣传攻势。1950年11月初,中共南阳市委抽调3000多名中学生,2000多名小学生,1600多名业余学生,组成了近7000人的宣传大军。在集中培训、学习、教育后,统一行动,根据事先划分的地区、系统,分头进入工厂、机关、学校、街道、农村,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发言和声明,《人民日报》社论,讲述“唇亡齿寒”、“户破堂危”、“保家卫国必须抗美援朝”的道理。其宣传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有座谈会、报告会、曲艺节目、街头演讲、漫画、传单、黑板报等。全市共书写标语30000多幅,架设有线广播和土广播台9处,设置星期日讲座3处,举办时事报告会16次,听众达20000余人次。市内3个戏院编排了和抗美援朝相结合的新戏进行公演。民间艺人也自觉行动起来,组成宣传队,将二簧、绑子、曲艺等独具南阳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灌以与时局有关的新内容进行街头演唱。街道组织的家庭访问队,还深入到居民家中,拉家常,话时局,进行宣传发动。一时间,全市上下,到处是声讨美帝国主义罪行,声援朝鲜人民的呼声。全市人民群情激昂,义愤填膺。
进入1951年后,市委把宣传发动工作与南阳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推向深入。动员全市各单位采取追根、对比的方法,控诉批判美、蒋、日、匪、特、把头、会首的罪行,290余名苦大仇深的工人、农民、市民代表,在49场控诉会上控诉了中外反动派相互勾结,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全市共20000多人参加了控诉批判。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把他们的政治觉悟由反霸、反蒋、反美,引导到抗美援朝上来。大家充分认识到“美、日、蒋、匪、特、把头、会首是一家,条条痛苦归美帝”,纷纷表示,要化愤怒为力量,开展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以实际行动反对美帝国主义。市工商界人士经过批判控诉,提出稳定物价,不投机倒把,不扰乱金融的承诺。全市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仅1951年2月份到3月份全市税收就完成125%。
从1951年2月中旬到1951年3月初,全市30000多名各界群众,相继举行反帝爱国的示威游行。基督教徒们在游行时,当场给志愿军写了慰问信并捐赠人民币379500元(旧币),表现出诚挚的爱国热情。文艺界作者在游行时,高举自已创作的40余幅漫画,把美、日等帝国主义侵华百年的暴行,生动直观地再现到群众面前。这些举动都大大启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反美激情。
1951年4月18日,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南阳市委决定:在南阳市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南阳市抗美援朝分会。推选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秦一飞为主任委员,李元、张凯、刘文裕、贺剑秋4人为副主任委员,市委书记刘文树(女)、市长孙冠军等36人为委员。分会下设若干支会,支会由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专门负责全市的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4月下旬,根据中共南阳地委《关于迎接‘五·一’大示威,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指示》,南阳市召开了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总结了南阳市1951年前4个月的抗美援朝运动,作出了“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继续开展批判控诉,举行‘五·一’节示威大游行的决定”。要求:市属各单位于1951年4月22日前,按新划区域行动,开展更大规模的抗美援朝宣传高潮,务必继续深入普及到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人都受到反美爱国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规定了五一大游行必唱的5支歌曲(国歌、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反对武装日本、国际歌)。全市各单位按照会议的统一部署,均先后制订了“迎接五一”示威游行的工作计划。全市各学校音乐教师先集中学唱这5 首歌,然后到各系统教唱。五一前夕的几天里,工厂、学校、田间、村庄,到处都回荡着嘹亮的歌声:“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4月30日晚上,全市举行14000多人参加的提灯大游行。
1951年5月1日,南阳市40000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暨抗美援朝,反对美帝武装日本的盛大示威游行。威武雄壮的工人纠察队环场而立,各阶层人士同时唱起了抗美援朝的雄壮歌曲,扬起了遮天蔽日的红绿小旗。“打败美帝野心狼”,“人人都来抗美援朝!人人都来巩固国防”的吼声此起彼伏,震撼云霄,表现了全市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和全力抗美援朝的决心。
强有力的抗美援朝宣传运动,激发和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实际行动参加抗美援朝的热潮。1951年6月4日当政务院发出再次招收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定后,全市涌现出踊跃报名、集体报名、支持报名和母送子,妻送夫上前线的动人事迹。南阳中学初三二班的33名同学集体报名,要求参军。青年团南阳市第九分队22名团员在参军光荣榜上签名。一位名叫刘元珍同学的母亲不顾年迈体弱,步行50余里,送其参军。这期间,全市共有300余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其中130多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国防前线。
1951年5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发出“五一节大示威是全省抗美援朝运动由普及到深入的转折点,今后要把这一工作转向经常化”的指示。1951年6月1日,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公告,号召全国人民普遍推行制定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3项运动。1951年6月10日,南阳市抗美援朝分会发表“给各界同胞的信”。中旬,市委、市工会、青年团、妇联相继发表文章,号召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指示,积极开展3项运动。1951年6月22日,南阳市四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捐献“南阳市号”战斗机一架。会后,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阶层的干部群众都积极开展捐献活动。在工厂,工人们提出“工厂即战场,工具即刀枪,多生产一件产品,就多增加一份力量”的口号,普遍地开展了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有的以超额或提前完成任务来捐献,有的以开展节约运动来捐献。南阳市邮电局工会制订出爱国增产计划,每人每月捐献1日工资支援前线。南阳市宏大铁工厂工人每天加班1小时,将加班收入捐献出来。郊区农民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的口号,订出精耕细作措施,增产粮食和多养猪、羊、鸡捐献。夏粮收获后,他们自发地组织了108个精俭小组,动员了459辆牛车、25辆小车、12辆架子车和119副担子,750个劳力,把经过三扬三晒的优质小麦上交给国家。东关清洁员王叔堂除将全部积蓄2万元(旧币)捐献外,又订出了每月多拉3车粪,保证再捐1万元的计划。私营诊所老中医裴子明已80多岁,本已歇业养老,但为了捐献,重新开业看病,将全部收入捐献国家。家住粮行街13岁小学生赵怀传,自己没收入,就利用课余时间下乡拾麦子卖了3百元捐献。在当时,无论集体、个人,无论城区、农村,捐钱、捐物支援前线蔚然成风。仅在1951年6月底至1951年10月20日全市共捐人民币1323670元(旧币)。
在开展捐献的同时,市委、市抗美援朝分会还十分重视优待烈、军属工作。全市普遍建立了拥军优属组织,订立了“拥优公约”,为烈、军属及其子女的就业、生活制订了优待措施。1952年春节,各界群众广泛开展给烈、军属拜年活动。工商界以九五折优待军人和烈、军属;卫生界保证军人、烈、军属就医,吃药只收取成本费或免费;文具界捐出铅笔60打,大小字笔720杆,香墨72锭,作业本360本,蜡笔360盒,给军属子弟使用;汽车站优先给军人和军烈属售票;理发店优先为军人和军烈属理发。在春节,工人、居民、少先队员、青年学生组织的拜年队,敲锣打鼓给军烈属拜年、送年货、贴春联、钉光荣牌。军烈属生活上的困难得到及时解决,处处受尊敬,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解除了部队战士的后顾之忧。
此外,全市还组织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活动。据1953年5月份的统计,在过去的两年中,仅南阳女中的同学就向朝鲜前线寄慰问信9200多封、慰问品4500多件,共收到志愿军官兵复信2600多封和几百件礼物。前后方相互鼓舞,极大地密切了军民关系。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在朝鲜板门店签字。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南阳市的抗美援朝运动也随之结束。
南阳市在当时是一个不足6万人口的小型农业城市,加之刚刚解放,在人力,物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全市人民倾尽全力在精神上、物质上给抗美援朝战争以极大的支持。南阳市先后有614人参军参战。王春和,一名普通的南阳市籍战士。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1952年6月在战斗中负伤,而回国治疗,但在回国后不到10天,得知前线急需补充兵员,便以轻伤不下火线为由坚决要求重回朝鲜战场继续参战。因态度坚决,要求迫切,王春和的请求得到上级批准,带伤重返前线。1952年8月,王春和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像王春和这样,有67名南阳市人民的好儿女将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山山水水,长眠在鸭绿江的彼岸。
